夏天自來水消毒更難了?溫度背后的秘密
創建時間:2025-07-24 13:39
넶瀏覽量:0
暴雨過后,高溫再度歸來,自來水廠又面臨新挑戰:水溫升高會讓水中細菌變得活躍,同時消毒劑卻更容易“失效”。為什么溫度變化會影響這么大?今天用大白話講清楚。
一、溫度升高,細菌更“興奮”了
舉個栗子:
?? 水溫25℃→30℃時
→ 常見的大腸桿菌繁殖速度加快1/3(原來20分鐘分裂一次,現在15分鐘)
→ 管道內壁的細菌“保護膜”(生物膜)生成速度快2倍以上
簡單說:溫度越高,細菌繁殖越快,還更容易抱團形成難以清除的膜。
二、消毒劑在高溫下“撐不久”
以常用的氯制劑類為例:
??? 30℃ vs 20℃:
→ 同樣濃度的消毒劑,高溫下失效速度快一倍多
→ 投加1小時后,高溫下的有效成分只剩70%多(低溫時還有近90%)
原因很好懂:
就像冰塊在夏天融化更快,高溫會讓消毒劑分子“分解”加速。
三、最頭疼的問題:兩邊同時出狀況
當細菌變多 + 消毒劑變弱同時發生:
1?? 水廠需要加大消毒劑用量
2?? 但加多了又可能產生更多消毒副產物
3?? 管道里的細菌膜更難清除
好比打仗:敵人兵力翻倍(細菌變多),我方彈藥卻受潮啞火(消毒劑失效)。
四、解決方向:科學應對高溫
? 方案1:換更“耐熱”的消毒劑
二氧化氯消毒劑的優勢:
→ 高溫下分解慢很多(35℃時效力還能保持3小時以上)
→ 能穿透細菌膜
→ 可避免傳統氯消毒的致癌副產物
? 方案2:調整消毒“戰術”
水溫 |
操作建議 |
>25℃ |
延長消毒時間15%以上 |
>30℃ |
消毒劑用量增加20%-50% |
? 方案3:提前“攔截”細菌
→ 增加凈水劑(如PAC)用量,提前清除雜質
→ 對付藻類可增加預氧化步驟
結語:
高溫不是無法克服的難題,關鍵是用對方法:
-
選耐高溫消毒劑
-
動態調整消毒方案
-
強化前期處理
說明:文中數據基于飲用水處理通用規律,具體操作請以當地水質檢測結果為準。